科威特城2个月见闻:石油让这里富有,也让这里失去了灵魂
我在中东的工地混了快十年,从迪拜的钢筋丛林到沙特的沙漠项目,什么样的苦都吃过。去年公司派我去科威特城修输油管道,原本想着就是个普通的外派活儿,没想到这两个月的经历,彻底颠覆了我对这个"土豪国家"的想象。
石油堆出来的"黄金城",却冷清得像电影布景
飞机降落在科威特国际机场,第一眼就被航站楼的金色装饰晃了眼。海关工作人员慢条斯理地翻着我的护照,那眼神分明在说:"又一个来打工的。"出了机场,满大街都是崭新的陆地巡洋舰,连出租车都是清一色的凯美瑞,白袍司机单手扶着方向盘,另一只手永远在摆弄手机。
但很快我就发现不对劲。科威特城的繁华像是精心布置的橱窗——玻璃幕墙的写字楼亮得刺眼,商场里的奢侈品店比便利店还多,可街上几乎看不到行人。本地人要么开车呼啸而过,要么躲在空调房里。我的巴基斯坦工友说:"在这儿,连狗都知道要躲在阴凉处。"
油田上的"冰火两重天"
我们项目在艾哈迈迪油田附近,公司给租的联排别墅条件不错,空调冰箱一应俱全。但一开工就现了原形。正午的太阳把钢管晒得能烤肉,安全帽里积的汗水能养鱼。本地监工坐在装有空调的皮卡里指手画脚,我们这群外劳得像骆驼一样在五十多度的热浪里来回奔波。
工资确实诱人,一天200美元,但代价是与世隔绝的生活。科威特没有酒吧夜店,连个像样的路边摊都找不到。周末唯一的消遣是去商场,一杯星巴克要10美元,印度咖喱饭的价格是迪拜的三倍。而我们这些外劳,挣得再多也是"临时工"。
"富得流油"背后的畸形账本
最让我咋舌的是科威特的物价。我的印度室友苦笑着说:"在这儿,给车加油比给人买水还便宜。加油站里,穿白袍的年轻人把油门踩得震天响,汽油像不要钱似的往车里灌。但问他们"石油采完了怎么办",得到的回答永远是:"真主会保佑科威特。"
外劳的"透明人生"
科威特的外劳占总人口的七成,却活得像个影子。菲律宾保姆住在雇主家的储物间,孟加拉清洁工睡在工地的集装箱里,我们这些技术工算"高级外劳",但出门必须随身带着护照,警察随时可能拦路检查。有一次我忘带证件,被关进移民局扣留所,最后花了50第纳尔才被放出来。
更让人心寒的是那种刻在骨子里的冷漠。商场里,穿黑袍的本地妇女对跪着擦地的南亚清洁工视而不见;高速公路上,抛锚的外劳大巴被后面的车狂按喇叭,没人愿意停下来帮忙。我的斯里兰卡工友说:"在这里,我们连呼吸都是错的。"
离开时,我竟然松了一口气
项目结束那天,公司给每人发了一箱椰枣当纪念品。在机场候机时,电视里正在播放科威特埃米尔的演讲:"我们的国家是海湾明珠……"我看着窗外炙热的沙漠,突然觉得这座城市就像个金丝笼子——石油给了它花不完的财富,却也抽走了人情味和生活气。
回国后工头问我科威特怎么样,我想了半天说:"有钱,但不像个过日子的地方。"至少在中国,我能在夜市吃烧烤,能和邻居吵架,能真切地感觉到自己活着。而科威特,除了支票上的数字和永不停歇的空调,还剩下什么呢?